以最高的智慧保持中立

隆波帕默尊者


 

受念處及法念處,歸為比較難的修行,

身念處及心念處,歸為比較簡單的禪修。

隆波講到「接觸所緣」,

就會直接來到「心念處」這一部分。

 

一旦有快樂生起,貪心就會滲進來,

一旦有痛苦生起,瞋心就會滲進來。

 


 

那我們如何修行呢?

我們如此修行——

有貪心生起,知道「有貪心」,

「貪」臨時地存在,就會消失,

然後我們知道「貪滅去了」。

 

接觸到不喜歡的所緣,

有瞋心摻雜進來了,我們知道「有瞋心」。

瞋心滅去之後,我們知道「瞋心滅去了」。

 

我們坐著念誦「佛陀、佛陀」,

走神了,心迷失了,

心有痴,散亂了,

我們有覺性知道「心散亂」,

「散亂」滅去,就會生起「不散亂的心」。

 

心有貪心生起,

有覺性知道,「有貪的心」生起,

然後生起了「沒有貪的心」。

 

心有瞋,有覺性知道「有瞋心」,

「有瞋的心」就會滅去,

就會生起「沒有瞋的心」。

 

我們就會看見——它可以變化,

只是臨時地存在,然後就會消失,

貪、瞋、痴臨時地存在,就會消失,

這稱之為看到「無常」。

 


 

然後,我們也無法指揮它。

比如,煩惱習氣生起了,

指揮它,讓它快點消失,指揮不了,

一旦煩惱習氣消失了,心很舒服,

很舒服,命令善法待得久一點,也指揮不了,

這稱之為看到「無我」。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這不在我們掌控的範圍,

我們的心就會對煩惱習氣保持中立。

 

看到了嗎?

修行之後,心保持中立,

對自己的心,保持中立。

自己的心——

是去看、去聞、去嚐、

去觸,或在心裡面去想,

我們無法選擇,無法阻止。

知道這樣的實相,

心就會對心保持中立。

 


 

一旦接觸到所緣之後,生起苦樂,

看到苦樂的實相,

心也會對苦樂保持中立,

對感受保持中立。

 

有煩惱習氣摻雜進來了,

我們進一步地看見——

煩惱習氣是無常的,

煩惱習氣也是無法掌控的,

最後心保持中立。

 

心是善的,

心也保持中立,不會迷失去滿意,

因為所有的善法,不會待得很久。

 

有貪、瞋、痴生起,心也不會動搖,

因為知道它們很快地就會消失,

它們不會待得很久,

心契入到中立。 

 


 

今天隆波講到極致——保持中立,

感覺到嗎?

隆波講說的是——

以最高的智慧保持中立。

 

直到最後,無論任何境界發生——

是苦,是樂;是好,是壞;

是滿意的畫面,還是不滿意的畫面;

是滿意的聲音,還是不滿意的聲音……

無論任何事物發生,心都保持中立,

因為心具有智慧,

心的智慧已經來到了滿分,

看到——

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所有的一切都無法保持不變,

所有的一切都無法控制。

 

看到三法印,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最後,心就會保持中立,

是以最高的智慧保持中立,

這智慧稱之為「行捨智」。

 

「智」就是「智慧」,

「行捨」即是對「行法」保持中立,

也就是對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

 


 

「行」指所有的造作,

而不是指「行蘊」。

「行蘊」僅僅只是——

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

而「行法」是指所有的造作,

既包括色法,也包括名法。

 

身體屬於「行法」,

有老、有病、有死,摻雜進來,

不停地在逼迫,

而且無法掌控、無法控制。

它演示「苦」及「無我」較為明顯。

 

一旦來到名法,

所有的感受,

有的只是無常,

有的只是無法掌控,

很容易看。

 

或所有的善與不善,

全都是無常的,

而且無法掌控。

 

心看到三法印,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直到心聰明了。

 


 

「聰明」的意思就是——

它具有智慧了,

這稱之為「行捨智」,

也就是對「行法」保持中捨,

也就是——

有智慧,對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

 

這是無法依靠自己想像的,

必需透過毗缽舍那的修行,

而且真正照見了名色的實相,

直至徹見所有的名法、色法,

全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心才能夠保持中立。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聽錄、摘錄自2020年11月15日直播開示 19:50∼25:11

直播完整開示:https://youtu.be/BbHDsMbK_6s

本文內容是根據尊者直播視頻聽錄、整理而成,

文字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

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

直播同聲翻譯|坤能•禪窗

視頻來源|Dhamma.com

聽錄整理|小小微塵

 


 

20201117 r01 dhammachanda 0965167167

 


 

inserted by FC2 system